在這張照片中,您看到的是婦人手中芭蕉葉包著的野菜?遊客送的糖果?
還是小女孩小手握著的酢醬草小花?
得知這趟旅程安排有參觀哈尼族民俗村寨
得以近距離接觸少數民族人文采風感到非常嚮往
但行前一週再細看行程說明的一段文字
哈尼族民俗村寨位於元陽老縣城,座落在半山腰,占地約5公頃,全村有180戶約800多人,
是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農耕開發的典範村落,兼顧保護自然生態平衡與村落的文明進步,
集中體現哈尼族文化中森林、村莊、梯田和江河共構的特徵,
因此又被稱為「哈尼族4度共構展示區」。
心中不免忐忑,感覺就是一處展示的樣板村寨
這樣,我們能看到真實的庶民生活文化嗎?
心中期望值陡然下降
那日下車後,沿著山路走一段
舉目所及仍是梯田
已有二位婦女族人下田翻土
進入村寨
石板路上,不少身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坐著矮板凳織布、做手工藝
也有嬤嬤帶著穿戴傳統服飾的小孩兒坐在門前石階上
看似笑容滿面
卻明白告訴你拍照要錢
而且是按被拍照人數計費
若是未答應付錢
她們則是繼續對你動之以情說她們過著苦日子
或者乾脆板著臉低頭不讓你拍成
我們帶著長鏡頭本可站在遠處"偷"拍
但基於對人的尊重
還是決定合資付錢請她們讓拍
於是有了以下這幾張
基本上,拍人文題材,我比較排斥擺拍
額外付錢事小
而是刻意擺拍的姿態難免不自然
少了精神層面的連結
感動人心的人文核心價值消失殆盡
於是,決定脫隊到巷弄裡尋找自己喜歡的題材
一方面或可看到樣板之外的真實生活
猜測哈尼族該是母系社會
下田耕作、扛磚蓋房子......
我們所見幹粗活的幾乎都是女人
↑ 巷底的建築是哈尼族傳統建築『蘑菇房』
行程介紹寫著『黃泥磚砌牆、門窗低矮、屋頂鋪滿稻草且室內昏暗的2層樓房,
1樓用來圈養牲畜,2樓是居住空間,再上去的閣樓則用來存放糧食與雜物。』
可惜欄杆圍著,走這條巷子無法穿越一窺究竟。
站在遠處觀察這位老婆婆良久
她一直是佝僂著腰,走路也是!
如此年邁了,依然刷刷洗洗操勞家事......
那麼男人們呢?
他們要不悠閒抽菸磕牙
要不坐在屋頂上冥思?
就說,離開大街(所謂大街,其實也就是一條曲折的石板路。)
在巷弄裡便有不同的『遇見』
坡崁下方洗衣服的女孩粲粲笑顏讓人拋開心中的霧霾
不忘讚美她們好乖好棒
送她們幾包糖果當禮物
繼續往下走,在一間寮房門口瞥見小男孩捧著一碗泡麵
有點訝異的是『泡麵』,竟不是傳統麵食?
彼時已是午後近四點
他吃的是正餐還是點心?
問他可不可以讓阿姨拍個照
他點頭後吆喝一聲,一下子又有二個孩子探出頭來
按下快門趨前給他們看相機螢幕
這才發現門後站了一個婦人不甚友善正盯著我看
(是他們的祖母吧 ? 感覺他們似乎多為隔代撫養?)
我趕緊頷首微笑表示善意
然後速速離去(怕又是要按人頭計費啊!)
屋頂上曬著的童鞋款式頗新
孩子們的家居便服也是大小合度
(我們戲稱傳統服飾是他們的工作服)
猜想這裡應該有一定程度接受外界的民生物資奧援
忘了問導遊,這偏遠地帶可受一胎化政令的約束?
傳統與現代之間
其實,沒那麼遠......
↑ 從我們一入村寨,唐氏兒寶寶一直對我們友善地笑
即將要出村寨了,這孩子依然純真地笑
在村寨門口等車之際,忽然見到一對紅衫小人影迎面走來
大夥相機又蠢蠢欲動了
此時路旁有村民在燒著雜草
陽光從煙霧中穿射而出
攝影人怎能捨棄這樣的斜射光
於是團友上前請小女孩再走一遍
看吧,在鏡頭環伺下,孩子的表情僵硬了!
(燒草的小孩也入了鏡,剛好佐證這煙不是攝影人燒的!)
一旁的村民見我們僅以糖果答謝小女孩
趕緊告訴我們其中一位小女孩是孤兒
撫養她的祖母甫過世......
我們遲疑了一下
還是集資一個數額親手交到小女孩手裡
告訴她這是給她讀書用的......
當然,也不敢去想這錢會不會又落到大人口袋裡
臨上車前,一位婦人抱著孩子來兜售剛摘的野菜
我們告訴她出門在外沒煮食
僅送孩子一支棒棒糖當禮物
這張照片您看到的是婦人手中芭蕉葉包著的野菜(物資‧經濟)?
遊客送的糖果(奧援‧捐助)?
還是小女孩小手握著的酢醬草小花(就學‧夢想)?
(待續)
*延伸閱讀*